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4, Vol. 32 Issue (1): 1-2   PDF (546 KB)    
前言

在2013年8月7日~10日召开的全国光化学会议期间,《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编委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会上主编佟振合院士、名誉主编吴世康研究员和其他编委对本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在近期组织几个主题的特刊和专辑。鉴于我国研究人员在荧光探针和荧光传感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决定由我们负责组织“荧光化学传感”主题专辑。在向国内该领域内做出杰出工作的研究人员发出邀请后,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十多篇综述论文和原始研究论文。将这些论文集成本专辑,以期能给相关研究领域的广大研究人员一个相对综合的展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参考,促进在荧光探针和荧光传感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荧光探针及其荧光传感研究是光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根据光物理与光化学原理设计合成出新型的、具有特殊发光性能的发光分子,是探针和传感的基础。在本专辑综述文章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荧光探针分子,包括二芳乙烯类光致变色体系(复旦大学易涛等)、试卤灵类化合物(中科院化学所马会民等)、六芳基联咪唑(Hexaarylbiimidazole,HABI)光致变色化合物(华中科技大学朱明强等)和具有光扳机性质的分子(华东理工大学朱麟勇等)等多种化合物在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在荧光探针和传感的应用体系中,介绍了包括生物成像和超分辨成像(复旦大学易涛等和华中科技大学朱明强等)、光控释放(华东理工大学朱麟勇等)、蛋白酶、离子、活性氧物种分析(中科院化学所马会民等)、甲基胞嘧啶、羟甲基胞嘧啶、醛基胞嘧啶和羧基胞嘧啶检测(武汉大学周翔等)等重要领域。这些探针体系和应用体系,都是近年来十分重要的也是国际上相关工作的热点。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有多个课题组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原始工作发表在本专辑中,包括华东理工大学朱维平等人以萘酰亚胺作为荧光团,通过哌嗪与N-2-氯乙酰氨基喹啉反应得到基于PET原理的荧光增强型Fe3+探针的研究;武汉大学李振等人制备出具有绿色荧光双取代聚乙炔类化合物,对Fe3+具有高灵敏度和良好选择性识别的工作;大连理工大学何成等人设计制备Zn/Co金属有机笼状配合物实现对ATP的选择性识别;华东理工大学花建丽等人设计并合成的反应型化学传感器,用于对氰根离子的高灵敏度检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江华等人设计合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实现对硫醇的高灵敏和较好选择性检测,并且应用到活细胞内硫醇的检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树等人利用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pH响应的光学特性,用于活细胞成像的研究等。这些论文中的内容都是现在荧光传感的热点工作,一定是可以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但是这些老师将有关内容选择在本专辑中发表,反映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相关研究工作中的自信,也表明了他们对我国学术刊物的支持和信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本专辑不可能将我国所有的与“荧光化学传感”主题有关的研究工作都包括在内,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我们相信,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荧光化学传感相关领域中的研究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的学术刊物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也会办得越来越好。

在本专辑出版之际,我们要特别感谢主编佟振合院士对我们的信任与鞭策!感谢《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编辑部张俐等老师对于本专辑每一篇论文所投入的精力与细致!

田 禾 杨国强
2013年12月18日

田禾,1962年7月出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86年和198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两次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田禾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重点为功能染料。他曾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等荣誉;入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已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338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项,获5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至今已培养博士52名(其中2名学生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硕士46名。现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学术刊物Chemical Science和Polymer Chemistry 的国际顾问编委,以及国际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 主编等职,任第五届、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副主任等。

联系地址:上海市梅陇路130号 华东理工大学,邮编:200237

E-mail: tianhe@ecust.edu.cn

杨国强,1963年11月出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北京大学理学学士,于1988年和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光化学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7月至1996年7月);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研究员(1992年至1993年);美国依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1996年7月至1999年7月);法国阿尔萨斯大学(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 Chimie de Mulhouse, Universite de Haute-Alsace)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2001年、2003年)。

1999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化学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所和分子科学中心学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感光学会理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大洋州光化学理事会理事;J. Photochem. Photobiol. A:Chem.助理主编;J. Photochem. Photobiol. C: Review.、《影像科学与光化学》、《高压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编委。 在有机光功能化合物和材料的分子设计、材料合成、性能及其作用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包括分子结构对发光性质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光化学荧光探针、先进光刻胶材料、环境条件(包括超高压条件)对发光性质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完成和承担了多项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973项目课题、科学院创新项目和课题、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在Angew. Chem. Int. Ed.、JACS、J. Phys. Chem.、 Macromolecules、Inorg. Chem.、Chem-Euro. J.、 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PCT专利1项。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邮编:100190

E-mail: gqyang@ic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