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4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5-20
    研究论文
    感光乳剂颗粒中杂质中心在感光过程各阶段的演变及其诠释——Ⅲ.两类中心在氧化剂作用下的行为
    季素雪, 刘敦
    1984, 2(2):  1-8.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1
    摘要 ( 703 )   HTML ()   PDF (410KB) ( 12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显影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感光乳剂颗粒中两类不同大小的杂质中心在氧化剂作用下的行为。结果表明,经氧化处理后,有较大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形成潜影的能力大大减弱,而有较小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在未曝光的情况下显影的速度有所增长。本文将这两种现象均归因于杂质中心为氧化剂所氧化,并且认为,有较小一类中心的乳剂颗粒经氧化处理后,其显影速度之所以增长,是由于杂质中心遭受破坏以后,颗粒周围的明胶囊上原先为杂质中心所遮蔽的缺口暴露,从而使乳剂颗粒在该部位失去了明胶的保护作用,以致在显影液中得以较快地还原。上述现象在未敏化、硫敏化以及硫加金敏化的情况下都同样存在。
    乳剂颗粒表面上碘离子的减敏作用
    战师荣, 吴桂兰, 吕光荣, 刘敦, 程虎民
    1984, 2(2):  9-13.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9
    摘要 ( 651 )   HTML ()   PDF (313KB) ( 1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表明双注法乳剂颗粒表面上的碘离子与处在颗粒内部的碘离子相比,前者有三种作用:(1)使颗粒的离子电导率增高;(2)使颗粒表面上的硫加金敏化反应受到抑制,而这又进一步同样使颗粒的离子电导率增高;(3)使乳剂的光敏度降低,由此推测,乳剂颗粒表面上的碘离子对颗粒的减敏作用是与某种使颗粒的离子电导率增高的过程有连系的。
    自由基照相体系的ESR波谱研究
    周玉祥, 郭金梁, 徐广智, 石道钧
    1984, 2(2):  14-23.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14
    摘要 ( 684 )   HTML ()   PDF (572KB) ( 1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自旋捕获剂t-BuNO(2-甲基2-亚硝基丙烷)与ESR技术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Br42NH、CBr4-LCV及CBr4-LMG体系的光化学过程。从ESR谱的超精细结构及其随组分浓度的变化,证实了上述体系中除有Br·外,还分别形成了 自由基。由这些体系在避光条件下的UV谱,证明溶液中存在(HX…CBr4)型的部分电荷转移络合物。因此,上述自由基照相体系的光引发反应既包括CBr4的光解,又包括(HX…CBr4)*的光解。
    用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法探讨光子噪声对照相颗粒度的影响
    夏培杰, 刘玉臣
    1984, 2(2):  24-33.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24
    摘要 ( 633 )   HTML ()   PDF (602KB) ( 10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工作中,使用了一个概率型的计算机模型来模拟颗粒随机分布的照相乳剂层、曝光时颗粒中的潜影生成以及显影后的颗粒度测量。用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颗粒随机分布产生的照相颗粒度和乳剂层在可见光和单光子激活射线曝光以后产生的照相颗粒度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照相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如果乳剂层中的每一个颗粒都独立地参与各种反应,与邻近颗粒不存在任何相关性的话,则光子噪声对照相颗粒度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
    二烷基苯胺在饱和烷烃中对蒽和芘的荧光淬灭
    卢钟鹤, 杨念祖
    1984, 2(2):  34-41.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34
    摘要 ( 724 )   HTML ()   PDF (526KB) ( 10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1,3-双(N-苯基-N-甲胺基)丙烷(DMA-AMD)、N-甲基-N-乙基苯胺(MEA)和二甲基苯胺(DMA)在正戊烷、甲基环己烷和正十六烷中对蒽和芘的荧光淬灭。荧光淬灭的同时有相应的激基复合物形成。发现DMA-AMD是一种比MEA或DMA都更为有效的淬灭剂,但生成的激基复合物的荧光效率很低。结果可用DMA-AMD内的另一个苯胺基与激基复合物产生分子内的淬灭来说明。这些苯胺的双分子淬灭速度常数取决于溶剂的粘度,而且在粘稠的烷烃中可以超过理论上扩散控制的限度。
    (E)-2,5-二甲基-3-呋喃乙叉(异丙叉)-丁二酸酐的光发色和光消色反应过程
    黄福星, 蒋龙祥, 吴国生
    1984, 2(2):  42-47.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42
    摘要 ( 774 )   HTML ()   PDF (383KB) ( 12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淡黄色的(E)-2,5-二甲基-3-呋喃乙叉(异丙叉)-丁二酸酐,1,在紫外光作用下同旋闭环生成深红色的闭环体,7,7,a-二氢苯骈呋喃-5,6-二羧酸酐,2,在Ar+激光(515nm)作用下,2同旋开环成1,由于在2的分子中无1-位氢,因此不发生与光消色反应相竞争的1,5氢迁移反应。用Fischer的方法测定了光化学反应1→2的光化学转化率,发现转化率是100%,证明光发色反应是定量的。对于用Ar+激光引起的光消色反应进行稳态的光化学分析处理,结果揭示在2的激发态和1的基态之间的某一个能级处有一个过渡态X,X分别以22.43ms-1和1.11ms-1的速率常数转变成化合物2和1,提出一个一般性的反应能量座标以解释俘精酸酐的光致色变过程,化合物1的光发色和光消色反应遵循两条不同的反应路线。
    综述
    光沉积法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
    翁玉攀
    1984, 2(2):  48-57.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48
    摘要 ( 1505 )   HTML ()   PDF (678KB) ( 14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沉积法系1978年引进催化领域的新技术。由该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具有低负载量,高分散度,落位有效,条件温和,寿命长等优点,在光催化和电催化中用途很广。以光催化途径代替若干热化学过程可以获得特有的效果。所载的金属组分可能产生:(1)光生载流子电荷分离的增强效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效应;以及(3)半导体光谱响应的敏化效应。
    研究简报
    硬脂酸镍与2,2′-硫代双(-4-叔辛基酚)在聚丙烯抗光氧老化中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潘江庆, 李建星
    1984, 2(2):  58-62.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58
    摘要 ( 799 )   HTML ()   PDF (331KB) ( 10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IR、NMR、UV以及力学性能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硬脂酸镍和2,2′-硫代双4-叔辛基酚)并用体系在聚丙烯抗光氧老化中的光防护效果。结果表明,本体系有协同作用,其协同作用的机理可能是本体系在热加工条件下,形成了类似于Am101的镍-硫代双酚的螯合物。
    聚丙烯膜光氧化过程中表层光氧化产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研究
    张灿, 胡兴洲, 王殿勋, 陈传正, 李少羽
    1984, 2(2):  63-67.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63
    摘要 ( 805 )   HTML ()   PDF (296KB) ( 12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聚丙烯膜表层的光氧化产物,得出几种主要氧化产物的相对含量随氧化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其与缸外光谱所测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相比较,证明膜表层光氧化和膜整体光氧化规律有所不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反应机理。
    酸性添加剂改善酸敏变色记录材料稳定性能的研究
    王艳乔, 周小民, 邸振文, 陈柳生, 陈素明, 李立璞
    1984, 2(2):  68-72.  DOI: 10.7517/j.issn.1674-0475.1984.02.68
    摘要 ( 705 )   HTML ()   PDF (336KB) ( 9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酸敏变色记录材料的图象稳定性能,进行了添加苯酚、水杨酸、乙酸、苯甲酸等酸性添加剂的试验。其光谱特性显示,加入适量的苯酚、水杨酸添加剂后,图象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而乙酸、苯甲酸添加剂却不能起到这种作用。试验中采用核磁共振技术作了检测,在加入苯酚添加剂时有氢质子释放,抑制了醌式结构向初始状态的回复,改善了图象的稳定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