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9-23
    研究快讯
    SBA-15负载多吡啶铂(Ⅱ)配合物光催化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芳香化反应
    徐红霞, 陈彬, 吴骊珠, 佟振合
    2009, 27(5):  321-324.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21
    摘要 ( 1143 )   HTML ()   PDF (477KB) ( 13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氨基的配位作用将三联吡啶铂(Ⅱ)配合物[Pt(L)Cl]Cl固载到SBA-15分子筛的表面,利用SBA-15负载催化剂完成了可见光(λ>400 nm)催化1,4-二氢-3,5-二甲酸乙酯-2,4,6-三甲基吡啶的芳香化反应.芳香化反应产物单一,并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了氢气的生成.反应结束后,只需简单的过滤即可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研究论文
    4-(9-蒽基)-6-十六烷氧基-2-氨基-1,3,5-三嗪的合成及光谱行为的研究
    李宗耀, 李建辉, 赵春梅, 王华
    2009, 27(5):  325-333.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25
    摘要 ( 1025 )   HTML ()   PDF (771KB) ( 15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三氯均三嗪出发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4-(9-蒽基)-6-十六烷氧基-2-氨基-1,3,5-三嗪(AHTA),并通过红外、核磁、质谱、高分辨质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AHTA分子在基态下分子的蒽环与三嗪环不共平面,激发态下表现为ICT的荧光发射.由于分子间氢键作用的存在,AHTA在自组装膜和LB膜中均形成H-聚集体.
    戊二醛交联前后明胶微球热转变研究
    葛军, 孙瑞雪, 史京京, 张兵, 陈丽娟
    2009, 27(5):  334-341.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34
    摘要 ( 1722 )   HTML ()   PDF (839KB) ( 22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对未交联的明胶微球(GMs)和戊二醛交联明胶微球(CGMs)进行了受热转变研究,并利用250℃热处理的明胶球制备出具有多孔内核的明胶基结构.经过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测试表明:戊二醛交联明胶微球300℃后热失重略大于未交联明胶微球,两者的熔化温度Tm都为228℃;在空气中250℃热处理7 h的未交联明胶微球经过稀硫酸处理后可以得到多孔内核结构,多孔内核含碳、氧元素,外壳以碳元素为主;105℃和190℃热处理的明胶球化学成分基本相同,250℃热处理使明胶分子中的酰胺键减少、并发生三级结构的转变.
    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微球中明胶对无机相影响的研究
    孙瑞雪, 郭燕川, 张兵, 陈丽娟, 陈大福, 石锐, 周新华
    2009, 27(5):  342-350.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42
    摘要 ( 1227 )   HTML ()   PDF (992KB) ( 12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包水的乳液体系中,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使羟基磷灰石(HAP)在明胶链上化学沉积,改变明胶溶液的浓度,制得了一系列的明胶/HAP复合物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热失重分析仪(TGA)等对产物的组成、形貌以及热失重情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明胶用量对复合物微球中HAP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明胶溶液浓度为0.025 g/mL时,明胶分子链提供的结合位点恰好与溶液中游离的Ca2+、PO43-等离子达到平衡状态,复合物微球中无机相含量达40%,这是明胶与HAP以化学键合的形式结合所能得到的最大值.
    表面活性单体DMBAC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李万刚, 王桂霞, 张玉玺, 李振泉, 曹绪龙, 宋新旺, 吴飞鹏
    2009, 27(5):  351-360.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51
    摘要 ( 1279 )   HTML ()   PDF (833KB) ( 12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作为光引发剂,光引发聚合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MBAC)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聚合反应均在高于DMBAC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DMBAC均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9次方以及单体浓度的0.89次方成正比,均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3.74 kJ/mo1;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82次方以及单体总浓度的0.83次方成正比,共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0.97 kJ/mo1;同时测得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的单体竞聚率为r1=0.27(AM)、r2=2.00(DMBAC),说明AM趋向于形成共聚物,而DMBAC更趋向于形成均聚物.
    聚苯乙烯负载多吡啶铂(Ⅱ)配合物选择性检测Mg2+离子
    王登慧, 彭明丽, 佟振合, 吴骊珠
    2009, 27(5):  361-366.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61
    摘要 ( 936 )   HTML ()   PDF (560KB) ( 1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超声反应,将氮杂15-冠-5-苯乙炔引入聚苯乙烯负载多吡啶铂(Ⅱ)配合物.研究发现聚苯乙烯负载氮杂15-冠-5-苯乙炔基多吡啶铂(Ⅱ)配合物完全保持了单体多吡啶铂(Ⅱ)配合物的性质,并能够通过发光光谱的显著增强选择性地检测Mg2+离子.通过加入极性溶剂沉淀析出聚苯乙烯负载多吡啶铂(Ⅱ)配合物,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掺杂改性纳米TiO2降解挥发性污染物及产物研究
    赵鹏, 刘杰民, 范慧俐, 韦祎, 何荣亮, 曹文斌
    2009, 27(5):  367-372.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67
    摘要 ( 1037 )   HTML ()   PDF (665KB) ( 12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系统研究了水热法制备的铁掺杂纳米TiO2和氮掺杂纳米TiO2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降解能力和降解产物.铁掺杂纳米TiO2和氮掺杂TiO2对光的吸收边分别红移到540 nm和580 nm;在可见光下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24 h内对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率达20%—50%,降解后的最终产物可能主要为CO2.
    研究简报
    一阶及二阶调频加网频谱特性及频率传递分析
    文卫, 金杨
    2009, 27(5):  373-378.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73
    摘要 ( 894 )   HTML ()   PDF (1002KB) ( 15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获取不同类型调频加网对图像细节的传递能力和特性,应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分别对Photoshop的误差扩散法一阶调频及KODAK Stacca-to二阶调频加网图像进行了频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taccato二阶调频加网具有较为对称均匀的频谱分布;在对不同频率空间正弦波的传递方面,两种调频加网的传递能力接近.
    综述
    用于浸没式工艺的光刻胶研究进展
    何鉴, 盛瑞隆, 穆启道
    2009, 27(5):  379-390.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79
    摘要 ( 1341 )   HTML ()   PDF (1288KB) ( 13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浸没式光刻技术是在原干法光刻的基础上采用高折射率浸没液体取代原来空气的空间,从而提高光刻分辨率的一种先进技术.此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当前IC产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浸没式光刻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浸没式光刻胶遇到的挑战及要求;对浸没式光刻胶主体树脂、光致产酸剂及添加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浸没式光刻胶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及初步预测.
    CIECAM02色貌模型研究进展
    李金城, 刘真
    2009, 27(5):  391-398.  DOI: 10.7517/j.issn.1674-0475.2009.05.391
    摘要 ( 1285 )   HTML ()   PDF (772KB) ( 13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CIECAM02(CIE技术委员会TC8-01于2002年推荐使用的色貌模型)色貌模型研究的发展概况出发,综述了CIECAM02理论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讨论了CIECAM02色貌模型存在的主要理论问题,重点从均匀性、模型缺陷和模型的改进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发展方向.